当前位置: 首页> 政策法规> 郑富芝:为每个孩子成为有用之才奠基

郑富芝:为每个孩子成为有用之才奠基

发表时间:2020-05-06 信息来源: 无

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教育部司局长笔谈  

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基础教育高度重视,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新目标、新要求,指明了改革发展的方向,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,努力为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打下坚实基础。

一、深入学习领会,明确目标任务

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:“办好学前教育”,“支持特殊教育”,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,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”。学前教育由十七大的“重视”进一步要求“办好”;特殊教育由十七大的“关心”进一步要求为“支持”;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突出强调了深化综合改革。这既是对各级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,也是对发展各级教育的科学布局,还是对教育改革创新的科学谋划。这充分体现了对人民期盼更好的教育、期盼孩子们更好地成长的积极回应。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要求,着力在“办好”、“支持”和“综合改革”上下功夫,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方便、更加公平、更加优质的基础教育。

二、注重全局谋划,理清工作思路

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目标、新要求,必须要有新思路、新策略。当前,推进工作的新思路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深化综合改革,把综合改革的思路和方法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各阶段、各方面。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,要把握好三个坚持。一要坚持规律性。要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、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综合考虑。既要注重面向全体,又要尊重个性差异;既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,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,避免拔苗助长、急功近利,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。二要坚持系统性。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,即学前教育、义务教育、普通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要系统设计、有效衔接,使各阶段教育的改革发展更加协调。基础教育的各个环节,即课程、教材、教学、评价和考试改革等要系统设计、协同推进,让素质教育长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动起来,互相配合,形成强大合力。三要坚持时代性。在推进改革时,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认可程度、理解程度、感受程度,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和力度。在制定政策时,要更加尊重群众的知情权、参与权,更加开放、透明,争取理解,扩大共识。在实施政策时,要努力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,使大家共享改革的成果,形成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。

三、突出工作重点,抓好贯彻落实

当前,要在整体谋划、系统设计的基础上,突出抓好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,为促进教育公平、提高教育质量,开好局、起好步。

一是提高普及水平,补短板。学前教育目前仍然是各级各类教育的“短板”和薄弱环节。办好学前教育,要体现在四个方面:一是有园上,要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,提供更多的入园机会。继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重大项目,2013年,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投入,支持中西部地区改扩建幼儿园、增设附属幼儿园约3万所。二是方便上,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,在幼儿园的布局上要充分考虑人口分布和流动趋势,突出强调因地制宜、合理布局,以方便就近入园。三是上得起,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各地扶持企事业单位、集体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等进行奖补的力度,让老百姓的孩子上得起幼儿园。四是上得好,要加强科学保教,坚决防止和纠正“小学化”现象。抓宣传,每年开展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,学习宣传《3—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,使全社会重视科学保教。抓培训,大规模培训幼儿园园长、教师,使园长、教师学会科学保教。抓入学政策,严禁小学举办各种形式的招生选拔考试,为幼儿园开展科学保教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,使幼儿园能够科学保教。

二是促进教育公平,抓攻坚。残疾儿童是最需要关怀的群体,支持特殊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。支持特殊教育要有具体的、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措施,当务之急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,实施重大项目,攻坚克难,提高特殊教育的普及水平。通过进入特殊教育学校、在普通学校随班或附设特设班就读、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,到2015年,让全国未入学的8万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能够接受义务教育,视力、听力、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%,其他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机会明显增加,实现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目标。同时,还要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课程教材体系,深化课程教学改革,不断提高特殊教育质量。

三是提高教育质量,抓评价。教育质量评价具有导向引领作用,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。要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,建立学生品德修养、学业水平、身心健康、兴趣志向、学习负担五位一体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。综合评价既要看学生的学业水平,也要看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身心健康状况;既要看全面发展,也要看个性特长发展;既要看学习的结果,也要看学习的过程和效率。要通过评价改革,扭转长期以来单一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发展、以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,引导社会和学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,引导政府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,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。(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 郑富芝)

    《中国教育报》2012年12月17日第1版

版权所有/技术支持:万生泽(北京)教育科技有限公司

咨询电话: 客服邮箱:cxedu126@126.com 备案号:京ICP备20010646号-1